货币政策变动,为了谁?

3 年前17.5k
更何况,救助非金融企业部门和地方政府,本身就是帮助银行减少坏账,化解金融部门风险。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财主家的余粮

过去几周,金融监管部门大动作频出。

先是降息,更具体来说,就是对存款利率上限进行调整。

2021年6月21日之前,对于商业银行吸收人民币存款的利率上限,央行的规定,是基准利率×(1+上浮利率%),而且明确了存款利率上限,最高只能上浮50%。

什么是基准利率

在西方国家,通常以银行间的同业拆借利率或央行回购利率作为基准利率,如美国、英国、日本、欧元区等。但是,在中国,通常由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不同期限存款和贷款的基准利率情况,然后,各大银行在满足央行各项规定前提下,根据央行公布的基准利率,来确定自己的存储利率和贷款利率。

下面这个表格,就是央行2015年所确定的存贷款基准利率,此后再未进行过调整。

按照上面的表格,如果银行想要吸引存款,活期存款最高利率为0.35%*150%=0.525%、三个月定期为1.1%*150%=1.65%、六个月定期为1.95%、一年定期为2.25%、二年定期为3.15%、三年定期为4.125%……

从6月21日之后,存款利率必须采用基准利率+上浮基点的报价方式,其中活期存款,最多可以上调20个基点,而一年期、二年期、三年期定期存款最多只能上调75个基点。

这样一来,银行吸收存款,活期存款最高利率变成0.35%+0.2%=0.55%、一年期存款利率最高为1.5%+0.75%=2.25%、二年期为2.1%+0.75%=2.85%、三年期最高为2.75%+0.75%=3.5%。

显然,对大多数大额长期存单来说,这相当于明显的降息。

降息,通常情况下意味着鼓励借贷,也意味着贷款利率下调,但这次却不是。

降息的同时,对居民最主要的贷款——房贷,央行却在收紧,连续几个月来,各大商业银行的房贷利率,基本都进行了上调。

进入到7月份以来,不仅是首套房贷款利率普遍上调,对于二手房买卖,全国大多数地区的商业银行,干脆基本上停贷。

就在买房者感叹首套房房贷利率上升和二手房贷款之难的时候,央行又出台了全面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

按照央行自己的说法,这意味着向全社会释放长期资金约1万亿元,这意味着商业银行用于放贷的额度将会额外增加1万亿元。

一方面降低全社会储蓄者的大额存款利率,另一方面又提高居民的贷款利率,同时还在增加全社会的资金额度,这一系列的操作,到底都是为了谁呢?

要看清这个问题,需要从债务的角度来观察——

毕竟,在当代信用货币体系里,欠债的才是大爷,而欠债最多的,那是王爷!

如果把社会经济划分为政府部门、金融部门、居民部门和非金融企业部门的话,我们再来看中国最近的货币政策:

大额存款降息+对居民部门贷款收紧+降准释放银行资金+为企业贷款提供便利+……=?

目标很明显,就是减少钱流向居民部门,把更多钱和利润,分配给企业部门和金融部门

先说说中国的非金融企业部门。

最近2年来,中国的非金融企业部门债务一路飙升,债务杠杆率也一路上升,从华晨集团到永城煤电,从丹东港到紫光集团,再从北大方正到天津房地产集团(这些都是正宗的央企或地方大国企),这一系列的大型企业违约新闻,再到最近的恒大违约传闻,你就应该知道,中国非金融企业部门的债务链条,正在越勒越紧……

综合CNBS(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中心)和国家统计局数据,截止2021年一季度,中国非金融企业的负债总额超过170万亿元人民币……相比之下,截止2021年5月底,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额也仅为131万亿元。

170万亿元,哪怕是按照1-5年的基准贷款利率4.75%来计算,一年的利息总额就高达8.1万亿元,更不必说,还有本金偿还的压力才是真正的大头。

且不说贷款偿还压力,仅从不足20万亿的信用债市场来看,根据开源证券赵伟等人的研究,从到期规模来看,2021年将是企业信用债到期的高峰,很多企业都将在2021年面对本金和利息偿付的压力,而大多数的企业新增债务,基本都是为了偿还旧债务。

所以,货币政策对存款降息,对银行降准,同时又约束居民房贷,本质上说,就是让钱尽量腾出来,给非金融企业缓解债务压力。

除缓解非金融企业(以央企和地方国有企业为主)的债务压力之外,一系列降息降准操作,还有另一个目标:缓解地方政府债务压力。

其实,就在刚才提到的“非金融企业”当中,有一个特殊的存在,叫做城投公司,而城投公司的债务,通常被视为地方政府的隐性负债。

根据开源证券赵伟等人的研究,自2019年年中以来,相比较于非金融企业整体债务绝对值的上升,城投公司和地方政府显性债务上升得更快、更迅速。

进入2021年以来,诸多城投公司债务到期,其面临沉重的还本付息压力。

前几年城投公司发行债券,大约有80%左右属于借新还旧的资金,而到2021年以来,借新还旧的比例逐渐抬升到85%以上,特别是2021年6月份的城投债发行,其借新还旧的比例达到了87%的惊人水平。

根据中央政府“开正门、堵邪门”的思路,一方面希望地方政府的举债公开化、透明化,另一方面,也希望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控制到一个非常安全的水平,鉴于地方政府债券已经纳入央行质押品范畴,这些债券的安全性几乎等同于国债,可惜就是收益相对较低。

为了化解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2021年以来,中央分别于3月份和5月份下达了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的的文件,包括一般债和专项债,其总额度已达4.27万亿元……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降息、降准和收紧居民信贷,货币政策制定者,是在逼着市场上的钱,更多地流入到地方政府债券发行中来,帮助地方政府化解各种隐性的债务风险。

没错,最近这一系列金融政策调整,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缓解企业债务问题,为了帮助地方政府化解地方债务风险

除了这两个最主要的目的,这一次不对称降息(只降低长期存款利率,反而抬升贷款利率)和全面降准,还有一个附带目的,就是帮助做大金融机构的资产端,应对可能的风险。

因为中国金融部门(以银行为主)的主要利润来源,就是存款和贷款的利率差,自1999年中国银行业体制改革以来,为了迅速做大中国的金融部门,中国的货币决策部门一直有意识地维持着超高的存款和贷款利率差,通过这种方式,让全国的储蓄者来承担银行业体制改革的成本,同时为金融部门积累更多自有资产,降低金融风险。

以大家最熟悉的1年期存贷款利率为例,从1999年到2007年,中国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一直维持在2%左右的水平(即便这么低,后来还要征收什么利息税);另一方面,一年期贷款的利率,却始终保持在5%以上,由此造成存贷款利率差高达3.5%。

要知道,在市场经济成熟的西方国家,因为通过市场化的国债买卖决定储蓄和借贷利率差,这种利率差额通常都被控制在0.5%以内!

正是这种让全国储蓄者“出血”的方式,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规模和资产净值在过去的30年时间里飞速增长——银行总资产规模从2001年末的21万亿元左右,暴增到最新的324万亿元(2021年5月数据),而净资产则由当初的1.5万亿元左右,到现在超过28万亿元。

规模无比庞大的储蓄资金,深度的利息差,一直是中国银行业最肥的肥肉。

然而,2015年以来,在诸多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帮助”下,中国的储蓄者越来越“聪明”,他们通过特定的一些金融机构,将资金化零为整、化短为长,利率最低的活期存款和短期存款在储蓄中的比例越来越低,而为了和其他同业竞争存款,大多数商业银行都不得不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按照存款的上限来为储蓄者支付利息。

在金融监管者看来,储蓄者的种种“套利”行为,无形中都“抬高”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

另一方面,近3年来,企业倒闭破产数量增加,各大商业银行内部的坏账开始呈上升趋势,眼看着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上升,坏账之类的计提风险增加,当妈的,能不心疼儿子嘛?!

于是,降低大额存单的利率上限,降低银行经营成本,增强银行业获利能力,就成了一个顺理成章的选择。

从更短期的银行业资金松紧角度来说,央行在过去几年里主要通过MLF(中期借贷便利)等操作,微调货币政策,为市场提供增量资金,但是,2021年下半年,将有大量的MLF到期,这将导致整个商业银行机构的资金趋紧。

为了应对这种MLF到期的被动货币收缩,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也顺利成为一个选项。

更何况,救助非金融企业部门和地方政府,本身就是帮助银行减少坏账,化解金融部门风险。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最近这一系列的金融政策变动,是为了企业部门,是为了地方政府,更是为了中国的商业银行化解风险,就是为了让居民部门少得到点儿资金,少把资金用到炒房炒股上,让储蓄者多出点儿血,帮助国家化解金融风险……

相关主题/热点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App内直接打开
商务、渠道、广告合作/招聘立即咨询

相关文章

经济增长势头强劲?美国四季度GDP上修至3.4%,关键通胀指标也出炉!

· 昨天 23:06

cover_pic

直击小米SU7发布会!售价、配置、交付时间全曝光

· 昨天 22:58

cover_pic

聚焦数字贸易,卓尔智联集团(2098.HK)迎来营收利润双增长

· 昨天 20:37

cover_pic
我也说两句
手机号码
+86
验证码
* 微信登录请先绑定手机号,绑定后可通过手机号在APP/网站登录。
绑定

绑定失败

该手机号已注册格隆汇账号,您可以选择合并账号。

关于合并:

1.合并后可使用手机号或微信快捷登录;

2.仅保留手机账号信息,清除原有微信账号信息;

3.付费权益将同步至手机账号;

4.部分特殊情形可能导致无法合并;

合并
返回上一步
确认您合并的手机号
获取验证码输入后提交合并账号
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