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厂“抄底”大厂?

2 年前14.4k
今年以来,美股、港股均掀起大规模回购潮。港交所数据显示,截至9月16日收盘,年内共有185家港股公司合计回购超过540亿港元,创下有数据以来的最高纪录;另据法国巴黎银行数据,美股今年二季度(自然年)财报季中已宣布的回购规模超过4000亿美

今年以来,美股、港股均掀起大规模回购潮。

港交所数据显示,截至9月16日收盘,年内共有185家港股公司合计回购超过540亿港元,创下有数据以来的最高纪录;另据法国巴黎银行数据,美股今年二季度(自然年)财报季中已宣布的回购规模超过4000亿美元,超2018年全年。

这其中,又以中美大型科技股回购最为积极,但近来股市表现最差的也是这些科技企业,去年以来的估值危机一直萦绕不去。

不过,回顾美股、港股历史也会发现,大规模回购往往预示着阶段性底部。就回购企业而言,在提振股价的同时还可以加强投资者信心,分享成长红利。

譬如巴菲特就一向看重回购这一理念,并在2022伯克希尔年会上盛赞苹果,表示只要价格合适,反复回购自己的股份没什么不好。

但今年以来至今,“美股回购王”苹果股价已回撤了12.64%,“港股回购王”腾讯股价回撤了33.52%。这背后,是中美科技企业在“股价保卫战”中的尴尬处境:护盘不断,探底不止。

但究竟是什么原因令中美科技股集体走低呢?

01 缘何走低?

显而易见,这场中美科技企业开展的“股价保卫战”,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近日有消息显示,谷歌明年可能将回购规模提高到近1000亿美元。今年4月谷歌董事会批准了700亿美元的回购计划。

Meta在今年上半年总计回购了144.9亿美元,亚马逊同期回购金额为60亿美元。

微软在2022财年第四季度(自然年2022年二季度)以回购和股息的方式向股东返还了124亿美元,同比增长19%;截至2022年6月25日止12个月内,苹果以回购和股息的方式向股东回馈了995亿美元。

阿里美股在2023财年一季度(自然年2022年二季度)回购金额为35亿美元。3月22日,阿里宣布回购金额由150亿美元上调至250亿美元。

港股今年以来共有7家公司回购金额超过10亿港元,其中小米回购19.20亿港元;腾讯则达到了166.95亿港元,成为港股回购王。

事实上,今年二季度以来中美科技企业都加大了回购股票的力度,但结果却不尽人意。

截止目前,年内美股微软跌26.82%,谷歌C跌28.22%,Meta跌55.99%,亚马逊跌25.23%;美股阿里跌26.21%,港股阿里跌27.50%,小米跌46.88%。

“跌”字当头,自然少不了沽空者。

港交所数据显示,9月14日共有635只港股被沽空,阿里、腾讯沽空金额位居前二,分别为8.82亿港元、8.41亿港元。

截至当地时间9月13日,分析公司S3 Partners的研究显示,苹果空头头寸184亿美元,超过特斯拉排在首位,紧随二者身后的是微软、亚马逊、VISAA、Alphabet。

昔日的超级明星股魅力不在,而在供需格局偏紧、价格上涨及俄乌冲突下,能源股成为资本追捧的对象。

Wind数据显示,截止9月2日,表现最好的10大美股有9家是能源股,其中西方石油年内大涨138.23%排在首位。西方石油、埃克森美孚、雪佛龙、道达尔、壳牌、康菲石油六大石油股平均涨幅为52.26%。

因此,一涨一跌间资本逐利开始换仓,华尔街投行今年以来大多看好能源类股早已不是秘密。如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对西方石油的持股比例由8月份的20.2%增加到目前的26.8%。

与美股类似的是,今年以来港股煤炭板块指数累计上涨超50%,而以阿里、腾讯、小米为主要权重股的恒生科技指数年内跌幅超31%。

在基本面上,据港股上市公司披露的2022年中报,能源板块营收、盈利增速最优,软件与服务板块受挫最重。恒生科技股净利润增速更是由2021H2的-16.8%,下降至2022H1的-37.0%(光大证券)。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美股。

用户增长红利到顶,加上美经济增长趋势或随加息而瓦解,这些主要依赖广告收入(广告商又取决于整体经济形势)的平台股因此下跌最狠。其中Met广告营收占比在2022年第二季度(自然年)达到97.7%,谷歌为80.8%,二者自然也跌幅最大。

从净利润增速看,2022年第一季度(自然年)开始,Meta、谷歌-A、亚马逊就开启了负增长模式。苹果在二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10.6%,微软同比增长为2%。

这直接反映了一个深层次的原因:转型未成功,市场对成长能力存疑。在这一点上,中美科技企业如出一辙,股价集体走低的逻辑线也愈加清晰:转型+加息+换仓。

三重因素叠加下,一些基于自身因素很难定义为“悲观预期”的资本动作,如软银抛售阿里、腾讯大股东减持等,因疑虑也被过度解读。

如此,回购对股价走势还能起到作用吗?相信这是不少人的疑问。

02 回购意义

金融危机后,美国蓝筹公司利用低息环境大量回购、增厚每股收益、支撑股价的操作推动股市节节向上,使美股得以录得史上最长牛市。

S&P DJI数据显示,2008年后的10年间标普500的回购总额接近5.2万亿美元。2019美股即创下2013年以来最大涨幅,并连续上涨三年,将苹果推上三万亿市值。

苹果在2012年以前基本上没有进行股票回购,2013年是个转折点,随着回购金额开始大幅飙升,其股价自启动回购起也上涨近9倍。

2021财年,苹果回购金额高达860亿美元,几乎与当年净利润相当。今年苹果虽然年内录得不小跌幅,但仍跑赢大盘指数。

不过,有一种观点认为,港股回购意在稳定股价,而美股则是一种“分红”,两者回购逻辑并不相同。在目前加息环境下,特别是在美股大型科技股平均跌幅逾30%的当下,这种观点显然难以成立。

高盛集团今年早些时候的一份报告显示,2022年,美股回购规模将同比增加12%,达到逾1万亿美元,而今年美股普跌。“越跌越买”显然是出于“护盘”需求:对股价关键点位形成支撑。

否则一旦被空头突破,更容易形成“情绪化杀跌”。

因此,美股、港股熊市里的回购首要目的是提振股价,然后才是“分红”,大规模回购潮更可能是未来股价上涨的先行信号。

海通证券研究显示,2005年以来,港股共经历五轮回购潮,均在市场大幅下跌和估值处于低位时开启。但历次回购潮之后港股往往企稳回升,后续恒生指数和恒生科技指数均能带来较好的回报,1 年后平均累计涨幅分别为 19.0%和 52.9%。

具体到个股,以腾讯为例,广发证券统计数据表明,其历史上总共发起过7次回购。

除了第一轮回购由于上市时间不长,资本市场尚未认识到公司价值,其他几轮均是出现在宏观环境或者行业层面遭遇利空之后的暴跌之时。比如在2008年3月到2009年2月期间,回购背景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

腾讯第二次到第六次回购期间股价的涨幅平均值为-1.84%,中位数是-0.95%。回购开始半年后的涨幅平均值为28.64%,中位数为25.89%,回购开始一年后的涨幅平均值为50.8%,中位数为35.04%。

而腾讯当前处于第7轮回购中,从2021年8月至今已实施了14个月,为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之回购。

03 何时修复?

广发证券认为,今年“3.15”港股估值与港股过去六轮历史底部水平相当,实现了筑底的必要条件,支撑力度较强。

过去的十年,港股总共有过3次集体破净。第一次,发生在2016年3月,PB值(平均市净率)最低跌破0.9。恒生指数下探到18000点左右,而后发生大反弹,涨逾33000点。

第二次,发生在2020年3月份,PB值最低跌到0.9。恒生指数下探到22000点附近,而后发生大反弹,涨逾30000点。

第三次,发生在今年3月15日,PB值接近历史最低水平0.74。前两次破净探底之后,港股都发生了过万点的大反弹。目前恒生指数再次下探18000点附近。

“政策底”已于4月底开始夯实,直至9月13日腾讯、网易游戏版号下发,使市场对互联网大厂未来政策预期逐步转为积极。

南下资金在港股下行时由净流出转为净流入,可谓是“主动买跌”,也表明长期战略性持有意愿强烈。

事实上,实施回购的港股公司大多被南向资金持股。iFind数据显示,截止9月12日,共有104家回购港股公司被南向资金持股,占比58%,年内南向资金合计净买入2248亿港元。

其中比较典型的如腾讯,沪深港通数据显示,近1年腾讯获得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494亿港元,位居榜首。

而富达国际旗下中国焦点基金在8月期间大举增持腾讯达61.18%,截至8月末的持仓市值为1.63亿美元,为第一大重仓股。8月该基金将阿里美股ADR移仓至港股,当月阿里美股部分减持了7.12%的股份,港股部分增持了17.66%的股份。

富达国际旗下的另一只规模更大的基金中国消费动力基金,在8月期间增持了腾讯、阿里等,腾讯控股增持幅度为6.36%,截至8月末的持仓市值为4.17亿美元,为第一大重仓股。阿里的增持幅度为10.11%,截至8月末的持仓市值为3.39亿美元,为第二大重仓股。

因此,综合以上因素,港股已经完成筑底的确定性较强,这也和“历史上港股回购激增时,恒生指数均处于底部区域”的研判相吻合。

但回购不能永远持续,阿里、腾讯、小米的沽空压力却依然存在,因此,只有内生盈利才是支撑股票上涨的长期主导因素。

中国科技企业如何挖掘、培育自己的“优势资产”,是当务之急,这也是港股能否走出有别于美股的“独立行情”的关键。

同时港股盈利结构中中资股占比接近80%,也决定了港股利润增长与内地经济息息相关。

中信证券研究认为,目前宏观经济正处于今年第三轮小复苏的起点:8月经济数据呈现出需求改善信号,预计未来一个季度的经济预期将向上修正。

这将带动港股盈利逐渐反弹,预计最早于明年初迎来市值修复。

世界银行15日发布的报告指出,随着多国央行同时加息以应对持续通胀,全球经济可能正朝着衰退方向发展。

但美国通胀依然“高烧不退”,而美联储也已表态,不惜一切压抑通胀。所以,美联储加息步伐几乎无法放缓。这将使美股持续低迷,也使美股科技企业的股市表现受到抑制。

而中国经济和货币政策周期均领先于海外,若外需下滑,或将削弱国内经济复苏的动力,但不会起到主导作用。这也是中国科技企业,自己“抄底”自己的底气所在。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App内直接打开
商务、渠道、广告合作/招聘立即咨询

相关文章

中药企业“换挡提速”?

· 9分钟前

cover_pic

最高可获120元立减金,建行深圳市分行又出新活动了!

· 1小时前

cover_pic

暴跌2万亿,这家龙头还有救吗?

· 1小时前

cover_pic
我也说两句
手机号码
+86
验证码
* 微信登录请先绑定手机号,绑定后可通过手机号在APP/网站登录。
绑定

绑定失败

该手机号已注册格隆汇账号,您可以选择合并账号。

关于合并:

1.合并后可使用手机号或微信快捷登录;

2.仅保留手机账号信息,清除原有微信账号信息;

3.付费权益将同步至手机账号;

4.部分特殊情形可能导致无法合并;

合并
返回上一步
确认您合并的手机号
获取验证码输入后提交合并账号
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