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2022年度策略:风险整固,转型破局

2 年前31.4k
+关注
长期依靠转型破局,看好财富管理优质赛道。
本文来自:平安研究, 作者:袁喆奇 武凯祥

摘要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政策呵护力度抬升。展望2022年,我们认为疫情对经济的负面扰动依然存在,在内需修复的乏力和地产投资的下行的影响下,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在此背景下,我们判断政策面逆周期调节力度会有所加大,银行将迎来一个相对宽松温和的监管环境。货币政策方面,我们预计2022年货币政策稳中偏松,市场流动性将保持充沛,全年新增信贷投放规模在22万亿左右,对应贷款增速11.5%(vs11.8%,2021E),全年新增社融33万亿,对应增速10.5%(vs10.5%,2021E),增速底部企稳。监管政策方面,防风险依然是主要目标,增量调整压力可控。

短期考验风控能力,个体分化加剧。从历史经验来看,经济下行期将会对银行的资产质量带来挑战,因此从短期来看,风控能力将会成为决定个体差异的关键。由此,我们结合各家上市银行资产质量的静态表现、动态变化、行业风险敞口、风险抵御能力四个维度对银行的风控能力进行系统性地比较。综合来看,城农商行中的宁波、杭州、常熟表现最优,表现为最低的不良指标和最充裕的拨备水平,以宁波为例,21Q3不良率/关注率分别为0.78%/0.38%,均为上市银行最低水平。大中型银行中邮储、招行风控能力更强,资产质量表现相对较好。此外,从动态的角度来看,大中型银行中的平安以及区域性银行中的成都、杭州、江阴、张家港过去5年不良指标改善最为显著。

长期依靠转型破局,看好财富管理优质赛道。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银行业务转型迫在眉睫,而政策支持下财富管理仍然是银行零售发展的重中之重。从内部竞争而言,我们认为开放的获客策略和专业、多元的服务能力是财富管理渠道竞争力打造的核心要素。从过去几年银行业的财富管理业务发展来看,大中型银行凭借着在渠道建设、专业服务能力、综合服务能力的优势,在AUM绝对规模上明显领先。截至21H1,工行、建行AUM分别达到了16.6/14.0万亿,分列行业第1和第2名,而如果以非存款类AUM口径来看,招行以8万亿居于首位。此外,我们观察到近几年区域性银行也在加快发展,其中宁波、长沙、青岛过去3年AUM复合增速分别达到24%/25%/26%(以21H1数据计算),增速领先同业。

建议关注过度悲观预期“纠偏”的配置机会。当前板块估值水平仅0.63x,处在历史绝对低位,估值对应隐含不良率约13%,市场对于银行资产质量的悲观预期已充分反映。在监管的底线思维下,行业大规模信用风险释放的概率较小,银行的基本面整体稳健,预计2022年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速为8.3%(vs11.0%,2021E),关注板块过度悲观预期纠偏的配置机会。个股推荐兼顾资产质量表现与财富管理能力的银行。

风险提示:1)经济下行导致行业资产质量压力超预期抬升;2)利率下行导致行业息差收窄超预期;3)中美摩擦升级导致外部风险抬升。


01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政策呵护力度抬升


展望2022年,我们认为疫情对经济的负面扰动依然存在,在内需修复的乏力和地产投资的下行的影响下,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根据我们宏观团队的预测,2022年GDP同比增速为5.3%(vs8.1%,2021E)。在此背景下,我们判断政策面逆周期调节力度会有所加大,银行将迎来一个相对宽松温和的监管环境。货币政策方面,我们预计2022年货币政策稳中偏松,市场流动性将保持充沛,量的方面,预计全年新增信贷投放规模在22万亿左右,对应贷款增速11.5%(vs11.8%,2021E),全年新增社融33万亿,对应增速10.5%(vs10.5%,2021E),增速底部企稳。价的方面,政策利率和LPR利率整体保持稳定,市场利率继续保持在低位运行。

1.1 宏观经济:预计2022年下行压力仍在

疫情、政策的影响下,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2021年下半年以来,在地方政府债务、房地产、能耗双控等监管政策和疫情的叠加影响下,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显著加大。从宏观数据来看,3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4.9%,对应两年平均增速4.9%,较2季度滑落0.6个百分点,远低于1季度的12.4%。伴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抬升,信贷需求明显走弱,央行调研数据显示,2、3季度国内企业贷款需求指数连续两个季度环比回落,均低于去年同期水平。

景气指标有所回落。景气度指标方面,官方制造业PMI自3月起连续7个月持续下行,9月、10月一度跌落至荣枯线以下,11月在电力供应形势的好转下制造业PMI虽然回升0.9至50.1%,但从分项来看,需求侧景气度持续低于同期,11月新订单指数49.4%,仍在荣枯线以下,反映内需偏弱。分企业类型来看,大中型企业PMI较去年同期均有所回落,其中小型企业仍然承压,11月小型企业PMI在48.5%,3月以来持续位于荣枯线以下。

展望2022年,海外生产的进一步复苏,支撑疫情后国内经济快速恢复的出口对经济的拉动很难继续上升。地产方面,近期针对地产调控的政策纠偏只会延缓地产投资放缓的节奏而难改下行趋势,基建、制造业投资均有继续修复的基础,但难以对冲出口和房地产投资回落对中国经济的拖累,疫情的反复消费的复苏仍存在不确定性,因此我们认为2022年经济增长仍然面临放缓的压力,上半年经济增速可能继续下行。根据我们宏观团队的预测,2022年全年GDP增速预计在5.3%左右(vs8.1%,2021E),节奏上前低后高,Q2为全年低点,单季同比增速可能下探至4.8%。

1.2 货币政策:稳中偏松,流动性有望保持充裕

经济下行的压力抬升,决定了2022年的货币政策易松难紧。货币政策方面,伴随着经济下行的压力,监管逐渐释放出更积极的信号,例如在2021年3季度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相比2季度央行删除了“坚决不搞‘大水漫灌’”、“管好货币总闸门”的表述。展望2022年,考虑到国际环境更趋严峻复杂,国内经济恢复仍不稳固,防风险、稳增长、控通胀等多重目标下,我们预计2022年我国货币政策有望维持稳中偏松的基调,总量流动性也将保持充裕。

稳中偏松的货币政策基调下,预计2022年市场利率继续保持在低位运行。年初以来,在货币政策稳中偏松的基调下,除了春节前流动性从紧外,货币市场利率基本保持平稳运行,而从同业存单利率来看,在2月以后中枢整体处在3%以下的低位区间。政策利率方面,1年期MLF利率维持在2.95%,1年期、5年期LPR连续19个月保持不变。展望2022年,在经济下行压力和货币政策继续保持稳中偏松的基调下,我们预计政策利率保持稳定,货币市场利率中枢继续保持在低位运行。

政策强调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预计全年贷款投放22万亿。年初以来,在受到房地产贷款集中度以及地方政府融资监管趋严的影响,贷款余额增速持续回落,信用条件收敛,10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速降至11.9%(vs12.8%,2020)。1-10月人民币贷款累计新增17.5万亿(vs16.9万亿,2020同期),从增量结构来看,企业中长期贷款仍是最主要的正贡献,1-10月同比多增0.9万亿,居民部门贷款投放保持稳定。展望2022年,经济下行压力、企业信贷需求仍有可能继续走弱,但央行自9月以来多次强调“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稳信贷”的诉求明显提升,我们认为后续信贷政策的放宽有望支撑信贷投放保持平稳,预计2022年信贷投放22万亿,较2021年同比多增2万亿,对应贷款余额增速11.5%(vs11.8%,2021E)。

预计2022年全年社融增量33万亿,同比多增超2万亿,社融增速有望企稳。社融方面,在财政政策后置、非标融资持续压降的影响下,社融增量低于去年同期,1-10月社融规模26.3万亿(vs31.0万亿,2020),10月末社融存量增速从年初的13.3%下降至10.0%。从社融结构来看,企业债券和政府债是最大的拖累项,非标依然疲软,人民币贷款与去年基本持平。展望2022年,在信用稳定,新增贷款略高于今年,直接融资表现好于今年的假设下,我们预计社融增速有望企稳,预计全年社融增量规模在33万亿,对应年末社融存量增速在10.5%左右(vs10.5%,2021E)。

1.3 金融监管:防风险仍然是2022年的政策重点,关注银行资本补充机制改革

防风险仍然是2022年的政策重点。下半年以来,监管层仍在频繁提及防风险,根据Q3货币政策报告,央行提出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系统观念,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要防止在处置其他领域风险过程中引发次生金融风险”。展望2022年,我们认为监管政策将会更加注重稳增长和防风险并重的思路,因此站在银行的层面,建议继续关注相关监管政策的出台,可能围绕不良贷款处置、防范同业业务风险、中小银行改革、防止高风险影子银行反弹等多个方面。

关注银行资本补充机制的改革。10月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正式落地,静态来看,入选银行目前均已满足各级附加资本的最低要求,但我们观察到入选银行距离资本底线的安全垫存在差异性,部分股份行、城商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距离监管底线仅有0.5%-1%的区间,考虑到展业扩张的需要,未来或有一定资本补充压力,后续可能需要通过内生或外延的方式加强资本补充。展望2022年,我们认为监管将会以此为契机,出台配套政策健全银行资本补充机制,加大对中小银行资本补充的支持力度,同时引导中小银行推动资本管理的体制机制改革。


02

短期考验风控能力,个体分化加剧


展望2022年,考虑到经济下行仍大、城投地产从严监管的持续等因素,预计行业经营风险有边际抬升的可能。而从历史经验来看,经济下行期将会对银行的资产质量带来挑战,因此从短期来看,风控能力将会成为决定个体差异的关键。由此,我们结合各家上市银行资产质量的静态表现、动态变化、行业风险敞口、风险抵御能力四个维度对银行的风控能力进行系统性地比较,综合来看,城农商行中的宁波、杭州、常熟表现最优,表现为最低的不良指标和最充裕的拨备水平,以宁波为例,21Q3不良率/关注率分别为0.78%/0.38%,均为上市银行最低水平。大中型银行中邮储、招行风控能力更强,资产质量表现相对较好。此外,从动态的角度来看,大中型银行中的平安以及区域性银行中的成都、杭州、江阴过去3年不良指标改善最为显著。

2.1 关注潜在风险的扰动,但预计资产质量影响可控

  • 涉房类贷款不良率边际抬升

年初以来的从严监管、部分房企风险暴露,引发市场对银行资产质量的担忧。年初以来,由于受到房地产市场外部环境的影响,包括恒大、蓝光、泰禾、佳兆业等在内的部分高负债的激进型房企出现了违约事件,现金流承压,无法按期兑付贷款或其他债务,引发了市场对银行资产质量的担忧,成为压制银行股估值的主要因素。

涉房类贷款不良率明显抬升,未来对资产质量的扰动仍需保持谨慎。虽然银行整体资产质量仍然保持平稳,但我们观察到在房地产贷款严监管的背景下,上市银行对公房地产贷款不良率有所上升,上半年末 28 家披露细分数据的上市银行整体对公房地产不良率2.45%,较2020年末提升39BP,结合几家房地产对公贷款不良率提升幅度较大的银行中报里的表述,风险暴露源于个别房地产公司流动性紧张。

虽然在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下,银行整体涉房类贷款占比有所下降,但仍是银行贷款投向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上半年末对公房地产贷款占比为6.2%。展望四季度和2022年,房企融资政策大幅度放松的可能性不高,叠加房贷集中度管理办法的约束,房企现金流压力对银行资产质量的扰动仍需要观望。

房地产政策存在一定缓和空间,底线思维下预计房地产风险可控。近期来看,我们观察到自9月末房地产金融工作座谈会以来,央行、银保监会等监管部门密集发声,强调呵护房地产合理融资需求,维护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释放积极信号。展望2022年,我们认为虽然从长期来看“房住不炒”的政策基调不会改变,但政策同样具有底线思维,并不会任由个体的信用风险上升至系统性风险,预计在监管推动下,未来地产行业整体的流动性环境存在边际改善的空间。

  • 不良生成压力抬升,但出现系统性风险概率较低

年初以来,透过账面不良指标来看,银行的资产质量整体表现仍然保持平稳,不良率自20Q3以来整体呈现逐季下行的趋势,3季度末银保监会口径商业银行不良率1.75%,较上年末下降9BP,不良改善仍在持续,已经明显低于疫情前水平,我们认为主要归因于2020年以来行业加大了问题资产的处置力度。从个体来看,大行、股份行、城商行的账面不良均有下行,其中城商行的改善最为显著。前瞻性指标同样印证改善,3季度末行业关注率2.33%,较上年末下降24BP。

展望四季度和2022年,考虑到经济下行仍大、年底资产新规过渡期临近、城投地产从严监管的持续、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到期等因素,未来银行经营风险有边际抬升的可能,但我们在监管的底线思维下,叠加行业整体不良包袱在过去 3-4 年中化解相对充分,预计2022年银行的不良生成压力会有所抬升,但出现大规模信用风险暴露的可能性较低。

2.2 四大维度审视银行资产质量表现,个体分化加剧

从历史经验来看,经济下行期将会对银行的资产质量带来挑战,因此从短期来看,风控能力将会成为决定个体差异的关键。由此,我们结合各家上市银行资产质量的静态表现、动态变化、行业风险敞口、风险抵御能力四个维度对银行的风控能力进行系统性地比较。综合来看,城农商行中的宁波、杭州、常熟表现最优,表现为最低的不良指标和最充裕的拨备水平,以宁波为例,21Q3不良率/关注率分别为0.78%/0.38%,均为上市银行最低水平。大中型银行中邮储、招行风控能力更强,资产质量表现相对较好。此外,从动态的角度来看,大中型银行中的平安以及区域性银行中的成都、杭州、江阴、张家港过去5年不良指标改善最为显著。

  • 静态表现:个体分化加剧

我们首先从不良率、关注率两项静态指标和不良/逾期的不良认定指标审视个体间的存量资产质量表现,将“不良率+关注率<2%”且“不良/逾期>90%”的银行定义为资产质量表现最优的银行,将不良率和关注率均低于行业算术平均的银行定义为资产质量较优的银行,从筛选结果来看:

1)资产质量最优的银行:邮储、招行、宁波、杭州、成都、厦门、常熟、无锡8家银行处于绝对领先。从不良率、关注率的指标来看,宁波、邮储、无锡3家的不良+关注比例为业内最低水平,分别为1.18%/1.31%/1.32%,其中宁波银行21H1不良率/关注率分别为0.79%/0.39%,均为行业内最低水平,稳健的资产质量表现一方面归因于经营区域经济较优,另一方面也与公司长期以来在严格信贷审批方面的优势有关。其他城商行中南京、江苏、成都、厦门不良+关注比例同样在2%以下。大行由于不良认定更为严格(不良/逾期90+较高),整体不良率较高,但其中邮储受益于历史包袱轻、零售贷款占比高,上半年末不良率、关注率分别处在0.83%/0.48%的低位水平。股份行中招行深耕零售且经营稳健、风控能力较强,资产质量表现较好,上半年末不良率仅为1.01%,关注率为0.70%。农商行中常熟、无锡资产质量最优,其中无锡银行21H1不良+关注比例仅为1.32%。

2)资产质量较优的银行:中行、兴业、平安、南京、江苏、苏州、张家港、瑞丰8家处于相对领先。从不良率和关注率均低于行业平均的标准进行筛选,大行中的中行21H1不良率仅为1.30%,可比同业中仅次于邮储,股份行中的兴业、平安受益于过去几年存量风险的出清和贷款结构的优化,资产质量同样达到了同业较优水平,其中平安上半年末不良率仅为1.08%。城农商行中南京、江苏、苏州、张家港、瑞丰资产质量好于行业平均

  • 行业风险敞口:资产结构更均衡的银行,预计受到的资产质量扰动更小

银行的资产质量与资产端结构紧密相连,不同行业和业务条线的风险暴露特征明显不同,传统上制造业、批发零售等多为不良的重灾区,同时考虑到2022年城投地产监管政策持续从严的可能性,政府类、房地产对公贷款占比较高的银行可能会有一些风险暴露。相比之下,零售贷款的资产质量抗周期性更强,波动更小,因此部分优质银行受益于零售对公相对均衡的资产结构,预计资产质量的波动更小。从上市银行的贷款结构来看:

1)政府类贷款、对公房地产占比较高的银行,可能会有一些潜在的风险暴露。我们将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运、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四类贷款定义为政府类贷款,2021年不少银行的基建类贷款不良率有所抬升,2022年城投政策的持续收紧可能会继续带来扰动。分类别来看,城商行、大行由于股东背景和与当地政府的关系,政府类贷款占比较高,其中成都银行4类政府贷款占总贷款比重达到44%,为行业内最高。大行除了邮储之外,普遍占比在30%左右,相比之下,农商行以及股份行中的招行、平安政府类贷款占比较小。从对公房地产占比来看,上海银行、浙商银行、青农商行的占比较高,2022年需要继续关注房地产风险抬升对资产质量的扰动。

2)零售对公占比更均衡的银行(邮储、招行、平安、常熟、瑞丰),资产质量波动预计更小。大行贷款投向相比于股份行和区域性银行整体更为均衡,零售占比约达到43%,其中邮储银行资产端起步较晚,个人贷款占比(57%)最高,且多为优质的按揭贷款,预计2022年的不良生成压力更轻。股份行中平安、招行的个人贷款占比较高,分别为61%/53%,但结构上招行按揭贷款占比较高,2022年或有压降的压力,平安则更倾向消费贷和信用卡。城商行贷款投向更偏对公,但其中长沙、江苏、宁波受益于当地区域结构和小微贷款投放,资产端结构相对均衡,零售占高于同业。农商行中常熟、瑞丰个人贷款占比较高,其中常熟个人贷款占比达到了57%,远高同业,主要归因于“微贷”特色业务,个人经营性贷款和消费贷款占比较高。

  • 动态表现:关注资产质量长期稳健优异和明显改善的个股

站在动态的角度,一方面,资产质量的稳定性尤为重要,资产质量表现持续较优的银行风控能力更强,此外,我们也建议关注存量风险压力大幅减轻、近几年通过资产投向结构优化,资产质量明显改善的个股。

1)资产质量稳健型银行:邮储、招行、南京、宁波、常熟。从资产质量的长期稳定性来看,大行中的邮储、股份行的招行、城商行中的宁波和南京、农商行中的常熟自2015年以来资产质量波动性较小,基本维持在同业较低水平,以邮储、宁波为例,过去五年不良率始终维持在0.9%以下。

2)资产质量明显改善银行:平安、江阴、杭州、张家港。从不良率的改善来看,大中型银行中的平安、城商行中的成都和杭州、农商行中的张家港和江阴过去5年不良指标改善最为显著。以平安为例,过去3年不良率累计下降70BP,过去5年不良率累计下降69BP。

  • 拨备水平对比:夯实的风险抵补能力是盈利能力保持稳健的保障

从2020年以来,行业通过严格认定、审慎计提和积极处置,目前拨备水平保持充裕,在监管守住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思维下,夯实的风险抵御能力有望支撑银行经营保持稳健。个体来看,截至上半年末,大中型银行中招行、邮储处于400%-500%的区间,区域性银行中杭州、常熟、宁波拨备覆盖水平处于领先,拨备覆盖率高于500%,厚实的拨备基础利于其业绩保持平稳,依然拥有向上的业绩弹性。


03

长期依靠转型破局,关注财富管理优质赛道


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银行业务转型迫在眉睫,而政策支持下财富管理仍然是银行零售发展的重中之重。从内部竞争而言,我们认为开放的获客策略和专业、多元的服务能力是财富管理渠道竞争力打造的核心要素。从过去几年银行业的财富管理业务发展来看,大中型银行凭借着在渠道建设、专业服务能力、综合服务能力的优势,在AUM绝对规模上明显领先,截至21H1,工行、建行AUM分别达到了16.6/14.0万亿,分列行业第1和第2名,而如果以非存款类AUM口径来看,招行以8万亿居于首位。此外,我们观察到近几年区域性银行也在加快发展,其中以宁波、长沙、青岛为代表的体制机制灵活、经营区域财富效应优势显著的个体进步明显,过去3年AUM复合增速分别达到24%/25%/26%(以21H1数据计算),增速领先同业。

3.1 政策引领,财富管理仍是银行长期转型的关键

经济结构转型与监管政策引领,财富管理仍是银行长期转型发展的关键。过去几年,国内政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1)地产调控持续趋严抑制房价过快上涨;2)资管新规打破刚兑预期;3)资本市场改革提速,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市场。我们认为这些因素的变化将会对居民财富配置行为带来深远影响,展望未来5-10年,受政策变化影响,我们预计居民财富配置将更多向金融资产,尤其是以权益类资产为代表的复杂金融资产倾斜,居民的多元化配置,给银行负债端存款增添压力。根据招行和贝恩《2021中国私人银行财富报告》数据显示,个人金融资产中的存款的增长明显慢于所持有的股票、公募基金,可以预见,发展广义的财富管理业务是银行负债端长期业务转型的关键所在。

财富管理是银行轻型化转型的重要抓手,轻资本运作下,能够助力银行收获高附加值AUM和盈利能力的提升。与以存款业务为代表的传统业务相比,伴随着居民金融资产配置的多元化,发展财富管理业务能为银行带来高附加值的非存款类AUM,同时能够其带来中收收入的快速增长,从而带动盈利能力的提升。我们对北美的领先财富管理机构AUM进行分析,可以观察到在2000-2019年美国财富管理行业快速发展阶段,商业银行通过开展财富管理业务均实现了非存款AUM增长稳定,且快于存款的增长速度,同时带来了以咨询服务费、资产管理费为主的海量中收收入,成为驱动营收增长的最主要因素。以UBS和美国四大行为例,过去20年财富管理相关业务收入占比提升超过15个百分点,可以看到轻资产模式下,财富管理板块ROE均显著高于公司整体的ROE水平。参考海外经验,对于银行而言,财富管理将是长期优质赛道,将会成为传统金融机构提升盈利能力的重要支点。

上世纪80年代,政策环境支持下美国财富管理市场迎来黄金发展。从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美国财富管理市场在金融自由化的浪潮中迎来了历史性发展机遇,一方面,《美国国内税收法案》中的401K条款明确规定贡献确定型养老金享受税收递延或优惠,鼓励居民通过DC账户购买共同基金参与股市。另一方面,政府逐步放松金融管制,同期金融创新浪潮翻涌,新的金融工具、产品不断推出,美国全面进入混业经营时代,商业银行开始将财富管理与证券、信托、基金等业务结合起来,另类投资兴起并逐渐成为高端客户财富管理的主流产品,银行为财富管理客户提供的产品线愈发丰富,间接促进了财富管理市场的发展。因此在上世纪80年到21世纪初这样一个比较长的时间维度里,美国财富管理市场迎来快速扩张,居民金融资产中非存款类占比提升近15个百分点,规模提升超过25万亿,而其中通过共同基金、DC养老金、寿险产品等间接持有股票在整个居民金融资产账户占比大幅提升至20.5%(1980年仅为1.7%),规模提升接近7万亿美元。

相比海外,国内财富管理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相比海外,目前国内居民金融资产仍然更多集中在房地产和以存款、理财为代表的“保本型”金融资产上。根据央行课题组统计,截至2019年,居民户均实物资产为253万元,占比接近八成,且绝大多数均为房地产,而国内居民的金融资产配置中存款类金融资产占比仍然超过6成(vs16%,美国),因此相比于海外,仍有较大差距,近几年可以看到监管在持续推进资本市场建设,我们相信在政策持续推进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国内权益类资产仍处于快速增长的时代。从而给整个银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看好渠道力领先的银行,能够在增量市场下收获更多份额。目前银行在财富管理业务的开展方面凭借自身更贴近用户的先天优势,更多发力渠道侧,专注于客户服务。增量市场下,由于财富管理市场的客群和需求都在不断增长,因此对银行而言,打造渠道竞争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3.2 开放、专业、多元,打造财富管理竞争力

进一步的,我们认为渠道竞争力的打造应聚焦以下两个维度:1)获客能力,即触达客户的能力,获客能力的提升能够支撑财富管理机构获取增量客户与金融资产,实现份额的提升;2)服务能力,即经营客户的能力,以权益型产品为代表的复杂金融资产对聚焦渠道服务的机构提成了更高的服务要求,因此需要财富管理机构能够提供更持续、更精细的服务,满足客户多元的服务需求。从内部竞争的角度,通过两个维度的综合对比,我们发现大中型银行在持续服务能力、精细化服务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等多个方面优势显著,能够在权益类资产时代,与客户的需求更好地匹配。

  • 获客能力:线上渠道的建设和流量的获取仍是竞争的关键

开放的生态构建高质量渠道,助力获客能力的提升。相比于海外,国内财富管理市场仍处在发展初期,相似的政策环境下,我们预计以权益产品为代表的复杂金融产品仍会保持快速增长,因此站在当前的时点,对于财富管理机构而言,如何获取更多客户和增量配置需求至关重要,高效的触达渠道比拼依然是财富管理机构竞争的焦点。考虑到近几年伴随着移动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居民理财线上化迁徙加快,线上渠道建设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我们看到过去以支付宝为代表的互联网平台在线上渠道建设处于绝对的领先,凭借开放的生态布局打造的流量优势和低价策略,快速实现了流量的转化,获取了客户的增量配置资产。

看好在金融科技能力和线上渠道建设领先的个体。我们观察到以工商、招行、平安等大中型银行持续加大线上尤其是移动端的渠道建设,比如构建开放式的线上财富管理平台、在自己的移动端平台搭建生活生态等多种方式。另一方面,近期我们也看到了大中型银行也在借鉴互联网平台的低价策略,以获取更多价格敏感型客户。以平安银行为例,公司在推出银基开放平台后,在7月宣布线上全面主推C类基金份额,并下调3000+只基金的申购费率至1折,对于长尾客户的拓展卓有成效,截至2021年3季度末,公司AUM突破3万亿,同比增长22.7%。

  • 专业服务能力:领先的投顾团队、多年的服务经验,大中型银行在持续服务和精细化服务方面具有优势

政策支持下权益类产品快速发展,对财富管理机构的服务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虽然短期来看,高效的触达渠道仍是财富管理机构在渠道服务方面的竞争焦点,但可以看到资管新规打破刚兑后,过去几年以公募、私募为代表的权益类产品快速发展,随着居民金融资产配置的多元化,复杂产品对财富管理机构的持续服务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财富管理机构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投资者教育),提升对于客户的粘合度和专业化服务能力,从而更好地经营客户,实现价值转化。因此在未来渠道端的竞争,我们更看好在服务能力上领先的银行能够在财富管理市场保持优势。

大中型银行拥有领先的财富管理服务团队。考虑到我国目前市场投资者以散户为主,投资者教育欠缺,因此财富管理业务的开展需要持续跟踪,提供专业的售后服务。而财富管理团队是服务客户的主体,因此专业的投顾团队对于财富管理渠道侧机构展业至关重要,目前大中型银行在投顾团队上明显领先。我们以国内财富管理业务领先的招行为例,截至2020年末,公司员工数达到9.1万人,其中零售金融条线3.6万人,2020年人均薪酬63万/人,在财富管理条线上配备了更多、更专业的服务团队,是公司专业服务能力的有效保障。

大中型银行在持续服务、精细化服务方面的优势显著。居民金融资产向权益类为代表的复杂金融产品倾斜,对财富管理服务的要求逐步提高,一方面,需要财富管理机构提供持续性的服务,为客户提供良好的售后体验,另一方面,由于客群在风险、收益等需求的差异化,需要财富管理机构配备有梯度的产品和服务模式。从内部竞争的角度,头部银行较早开始服务高净值客群,并随后下沉客群,从而逐步建立起分层服务体系,在精细化服务能力上处于明显领先。

以招行为例,2002年便创建了“金葵花”理财品牌并建立分层结构服务不同资产规模的客户,对金葵花级别以下客户以金融科技服务为主,包括微信、电话、邮件等电子渠道,提供标准化产品和服务,对该级别以上客户专门配备客户经理,提供高品质、个性化的综合财富管理服务。此外,公司在2007年进一步推出私人银行服务(1000万以上客户),并专门设立由的高级客户经理与全球招募的专家投资顾问组成的“1+N”专家团队,协同公司内部其他业务条线资源,提供定制化、多元化的7*24小时贴身式服务。领先的服务能力打造了金葵花财富管理品牌,为公司积累了丰富的财富管理客户资源。截至2021年9月末,公司AUM达到10.4万亿,较年初增长16.02%,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其中金葵花及以上规模达到8.5万亿,占比达到82%。

  • 多元服务能力:大中型银行凭借牌照优势,综合服务能力领先

随着财富管理市场的发展,借鉴海外的经验,居民的服务需求还会向非金融业务在内的综合服务延展,大行和股份行不仅在金融业务牌照方面具备优势,且在内部具有商行、投行、资产管理等各功能部门,各个部门间协同服务客户,能为客户提供综合方案的解决,优化客户体验,从而带来强大的协同效应,能够更好地贴合客户不断升级的财富管理需求。此外,除了金融业务,近几年财富管理客群的需求还向包括医疗、教育、公益等生活方面延展,因此从提升财富管理的产品力的角度需要银行提升综合服务的能力。

以平安银行为例,在过去几年中财富管理业务快速发展,私行业务持续突破,与其背后平安集团全金融牌照以及构建的“金融+生活”的四大服务生态所带来的综合服务优势息息相关,平安全牌照的优势能够给平安银行在私人银行客户的服务上提供全周期的金融产品。平安银行借助在高净值客群的综合服务优势,近几年在私行服务领域持续聚焦超高净值客户经营,不断提升私行品牌影响力。根据公司2021年三季报数据显示,私行AUM、达标客户数量分别达到1.3万亿元、6.77万户,较年初分别增长18.7%、18.2%。

体制机制灵活的银行,财富管理发展的潜力值得期待。此外,透过2021上半年AUM的增速对比来看,我们可以看到仍有部分财富管理业务起步较晚的区域性银行,在近几年开始将财富管理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凭借着灵活的体制机制、高度的市场化,实现了高速的增长,尤其考虑到所经营区域居民财富的市场容量,未来的发展潜力值得期待。以宁波银行为例,公司21Q3非货币型基金保有规模达到727亿,位居城商行第一位,增速超过了绝大多数银行,上半年AUM增速仅次于青岛银行,私人银行AUM增速同样亮眼,低基数下过去3年实现2倍增长。


04

估值筑底,关注过度悲观预期“纠偏”的配置机会


当前板块估值水平仅0.63x,处在历史绝对低位,估值对应隐含不良率约13%,市场对于银行资产质量的悲观预期已充分反映,但我们认为在监管的底线思维下,大规模信用风险释放的概率较小,温和的政策环境下银行的基本面整体稳健,预计2022年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速为8.3%(vs11.0%,2021E),关注过度悲观预期纠偏的配置机会。

4.1 基本面:量价下行,预计业绩回归常态化增长

虽然经济下行压力可能带来银行经营风险抬升,但我们认为温和的政策环境支持下银行的经营有望保持平稳。量的方面,政策稳信贷的导向下预计上市银行资产扩张速度仍能保持平稳,息差方面,资产端仍然存在进一步下行的压力,但在政策引导下银行资产端结构有望进一步得到优化,从而支撑全年息差保持相对平稳,预计全年息差表现较2021年环比微降。资产质量方面,在监管的底线思维下,大规模信用风险释放的概率较小,叠加行业整体不良包袱在过去3-4年中化解相对充分,我们预计银行的不良生成压力可控,资产质量表现有望保持稳健,信用成本延续改善,但随着高基数效应的消退,对利润的贡献弹性会有所减弱,我们预计2022年信用成本在1.16%(vs1.24%,2021E)。综合量、价、质的分析,我们预计2022年上市银行经营回归常态,全年利润增速有望达到8.3%(vs11.0%,2021E)。

  • 量:经济增速放缓影响信贷需求,但稳信贷的政策导向下,预计资产增速稳中略降

21年初以来,伴随着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化,在受到房地产贷款集中度以及地方政府融资监管趋严的影响,上市银行资产同比增速步入下行通道,3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总资产规模增速8.33%(vs11.5%,2020)。分机构类型来看,大行、股份行、城农商行资产扩张速度较2020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收敛。展望2022年,虽然贷款需求受到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仍可能继续走弱,但政策稳信贷的导向下预计上市银行资产扩张速度仍能保持平稳,我们预计全年资产同比增速在8.0%-8.5%的区间

宏观增速下行,银行存款的增速也将放缓。年初以来,由于信贷投放力度的边际走弱,存款增速步入下行,Q3末上市银行存款增速6.3%(vs10.2%,2020),由于存款总量的增长情况,尤其是企业存款,基本与经济增速强相关。近几年随着国内宏观经济增速的放缓,银行存款的增速整体下行,2022年经济增速仍有放缓的可能,可以预见整个行业存款竞争的压力仍然存在。

  • 价:息差仍有下行压力

经济下行压力加剧和降低实体融资成本的要求下,预计资产端定价仍存在下行压力。年初以来,在监管延续了对银行让利实体经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引导下,银行资产端利率整体延续下降趋势,但3季度归因于银行贷款投放结构的优化,贷款利率有所企稳回升,21Q3末银行贷款加权利率5.0%,较年初下降3BP,环比2季度抬升7BP。展望2022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降低实体融资成本的要求下,我们预计资产端定价仍存在进一步下行的压力。

负债端成本预计稳中略降,但改善的幅度有限。负债端方面,年初以来,伴随着市场利率中枢的下降,以及存款定价机制改革对银行存款成本的管控,银行负债端成本整体表现稳中略降,我们根据期初期末口径测算上市银行Q3单季年化有息负债成本率1.89%(vs1.93%,2020)。展望2022年,虽然同业负债成本有望继续下移,但考虑到负债端成本的相对刚性,存款竞争环境的压力仍然存在,我们预计2022年银行负债端成本率稳中略降,但改善的幅度比较有限。

预计2022年息差小幅收窄,个体间的表现将进一步分化。根据银保监会披露数据来看,商业银行上半年息差2.06%,仍然呈现继续下行的态势(vs2.10%,2020),但前3季度净息差2.07%,息差表现已经企稳回升。一方面归因于银行资产结构的优化,另一方面也与金融市场3季度阶段性的行情有关。对于2022年上市银行息差表现的展望,结合此前对银行资产端、负债端的分析,我们认为上市银行的息差仍然存在一定的下行压力,但在政策引导下银行资产端结构有望进一步得到优化,从而支撑全年息差保持相对平稳,预计全年息差表现较2021年环比微降。

  • 利润:全年利润增速有望达到8.3%

预计2022年行业归母净利润增速为8.3%(vs11.0%,2021E)。政策稳信贷的导向下预计上市银行资产扩张速度仍能保持平稳,息差方面,资产端仍然存在进一步下行的压力,但在政策引导下银行资产端结构有望进一步得到优化,从而支撑全年息差保持相对平稳,预计全年息差表现较2021年环比微降。资产质量方面,在监管的底线思维下,大规模信用风险释放的概率较小,叠加行业整体不良包袱在过去3-4年中化解相对充分,我们预计银行的不良生成压力可控,资产质量表现有望保持稳健,信用成本延续改善,但随着高基数效应的消退,对利润的贡献弹性会有所减弱。综合量、价、质的分析,我们预计2022年上市银行经营回归常态,全年利润增速有望达到8.3%(vs11.0%,2021E),略高于2019年的疫情前水平。

4.2 悲观预期充分反映,行业估值处在历史底部

经济下行的压力和对个别房企信用风险的担忧,板块下半年呈现趋势性下行。截至12月3日,银行指数累计上涨1.8%,跑赢沪深300指数8个百分点,具体来看,全年银行股的走势整体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1)1-5月,经济保持平稳修复,银行经营状况稳中有升,2020年和21Q1的业绩表现进一步印证了银行基本面改善的逻辑,板块相对收益显著。2)5月-10月,经济动能拐头向下,社融增速持续下行,叠加市场对个别房企信用风险的担忧,板块调整幅度较大。3)10月以来,监管密集表态维护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政策环境边际改善,同期银行3季报表现靓丽,市场情绪有所恢复。从个股表现来看,全年营收和利润保持均呈现高速增长的银行涨幅靠前,如城商行中的南京、宁波以及大中型银行中的招商、邮储。

行业处于历史低估值分位,安全边际充分。从板块目前的估值水平来看,截至2021年12月3日,银行板块静态估值水平仅0.63x,处在历史绝对低位,对应估值隐含不良率在12.8%,明显高于真实账面不良水平,安全边际充分。个股方面,除了招行、平安、宁波外,绝大多数银行静态估值水平都处在历史5%分位以下,估值存在修复空间。

基金持仓仍处于深度低配,悲观预期充分显现。从板块的基金持仓来看,尤其是2季度以来,在市场风格季度的分化下,叠加投资者对经济下行和个别房企信用风险的担忧,板块基金仓位持续下行,截至Q3末,包括股票型、混合型在内的主动管理基金配置银行板块比例仅为2.51%,较Q1末下降1.4pct,参照板块在沪深300的流通市值占比情况来看依然低配14.5%,依旧处在深度低配状态,悲观预期充分反映。 

4.3 投资建议:建议关注过度悲观预期“纠偏”的配置机会

当前板块估值水平仅0.63x,处在历史绝对低位,估值对应隐含不良率约13%,市场对于银行资产质量的悲观预期已充分反映,但我们认为在监管的底线思维下,大规模信用风险释放的概率较小,温和的政策环境下银行的基本面整体稳健,预计2022年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速为8.3%(vs11.0%,2021E),关注过度悲观预期纠偏的配置机会。


05

风险提示


1)宏观经济下行导致行业资产质量压力超预期抬升。银行受宏观经济波动影响较大,宏观经济走势将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尤其是偿债能力带来显著影响,从而对银行的资产质量带来波动。当前国内经济正处于恢复期,但疫情的发展仍有较大不确定性,如若未来疫情再度恶化导致国内复工复产进程受到拖累,银行业的资产质量也将存在恶化风险,从而影响银行业的盈利能力。

2)金融监管力度抬升超预期。银行作为金融系统中最重要的机构,受到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的约束。若未来监管环境超预期趋严,可能会对银行提出更严格的资本约束、流动性管理要求等,或在资产投向上做出更严格的要求,为银行经营带来挑战。

3)中美摩擦升级导致外部风险抬升。今年以来中美各领域的摩擦有所升级,两国关系存在进一步恶化的风险。如若未来企业制裁范围进一步扩大,不排除部分国内金融机构受到制裁的可能性。

相关主题/热点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App内直接打开
商务、渠道、广告合作/招聘立即咨询

相关文章

一图看懂中旭未来(9890.HK)2023年年度业绩

· 昨天 22:50

cover_pic

月亮与六便士,雷军都想要

· 昨天 21:50

cover_pic

今天反弹了,为什么你看对方向也不赚钱?

· 昨天 21:46

cover_pic
我也说两句
手机号码
+86
验证码
* 微信登录请先绑定手机号,绑定后可通过手机号在APP/网站登录。
绑定

绑定失败

该手机号已注册格隆汇账号,您可以选择合并账号。

关于合并:

1.合并后可使用手机号或微信快捷登录;

2.仅保留手机账号信息,清除原有微信账号信息;

3.付费权益将同步至手机账号;

4.部分特殊情形可能导致无法合并;

合并
返回上一步
确认您合并的手机号
获取验证码输入后提交合并账号
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