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风研究·固收】 孙彬彬/周泽平
摘要:
总结而言,股债跷跷板效应的确存在,不过其联通渠道中最重要的还是“定价”问题,从各种渠道梳理来看,股债跷跷板效应并不必然表现为“此起彼伏”,在目前这个时点,股市的阶段性风险偏好修复并不意味着债券必然走熊。
今年以来,股债联动显著,存在明显的“跷跷板效应”。
近期债券收益率大幅走低,股指则显著反弹。这种背景之下,市场担心风险偏好修复后,股市的触底反弹会影响债市空间。

这里涉及的问题本质上是股债如何联动?股债之间是否存在明显的此起彼伏的“跷跷板”效应?
数据上,股债联动摆在那里,进一步要做的是:知其然,要知其所以然,才能做判断和展开。细究来看,股债之间的联动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1)资产配置上的(主动)轮动,由于不同资产存在不同的配置属性,在基本面不同的情况下表现不同,轮动配置形成此起彼伏的关系,典型的代表是“美林时钟”;
(2)资金挤压的(被动)挤出,理论上全市场可配资产的资金在短期是固定的,那么一种资产的供给增加,势必会挤压另一种资产的配置;
(3)收益性价比比较,对一些稳健性的投资而言,大盘股能够提供稳定的分红收益,与债券有类似属性,因而两者之间存在“可比性”,这方面我们在前期报告《债和股,哪个性价比更高?》中有详细展开;
(4)资产定价的因素,因为债券和股票定价逻辑的不同,导致了因为驱动因素的变化,两者呈现了不同走向,这方面我们前期报告《美债和美股,谁主沉浮?》做过详细展开;
我们就沿着上述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A股和中债之间的“跷跷板效应”:
由于上文提到了资产轮动的基础上是定价,那我们先来看一下定价的驱动:
在主导逻辑以外,市场担心一点,股债之间会不会存在“资金挤占”的效应:
当然,对于一些稳健投资者而言,还会考虑股市和债市的收益性价比概念:
报告来源:天风证券研究所海外团队
报告发布时间:2018年11月20日